译文
注释
拼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凭借这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才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结束,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简介
《论语十则》选自《论语译注》。这段文本系统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在治学态度上,强调要保持虚怀若谷的求知心态,培养勤学善问、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在学习方法层面,既重视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又注重学思并重的思维训练,更提倡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应用导向;在德育修养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与理想人格的培育路径。孔子的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赏析
1.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2.分段赏析
首章“学而时习之”以三个反问开篇,从个人学习的愉悦(“不亦说乎”),到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快乐(“不亦乐乎”),最后落到“人不知而不愠”的豁达,层层递进勾勒出君子的精神境界。孔子用日常对话般的语言,将学习的实践、交友的意义与人格修养结合,传递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则以具体行为为镜:替人谋划是否尽心(“忠”)、与朋友相交是否守信(“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习”)。三个问题直指日常细节,把抽象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体现了儒家“修身为本”的务实精神。
“温故而知新”一句,用“温故”与“知新”的因果关系,点明复习不仅是重复旧知,更要从中获得新感悟。这一学习方法至今适用,强调知识积累与创新思考的结合,是孔子对学习规律的深刻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对比手法指出学习的两大误区:只学不想会迷茫无所得(“罔”),空想不学会疑惑危险(“殆”)。简短的十个字,精准概括了学习中“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成为后世学习的警句。
“知之为知之”一章,孔子用对话纠正“不懂装懂”的毛病,以“是知也”(通“智”)强调诚实本身就是智慧。语言直白如师者叮嘱,却道破求知的根本——求实,体现了对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见贤思齐”从正反两面谈修身:看见贤者就想向他看齐(“思齐”),看见不贤者就反省自己(“内自省”)。既肯定榜样的力量,又提醒以他人缺点为戒,体现全面反思的智慧,至今仍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几个人同行),说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孔子进一步指出“择善而从,改不善”,将学习具体化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语言通俗却蕴含深刻的虚心精神。
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将“士”(有抱负的人)的使命与“仁”结合:承担“仁”的责任(“己欲立而立人”),需要坚韧的意志(“弘毅”)和终身坚守的决心(“死而后已”)。庄重的语言中,传递出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以自然现象喻人格:寒冬中松柏依然挺立,象征君子在困境中坚守品格。托物言志的手法,用简单的景物描写,让抽象的“坚韧”变得形象可感,成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最后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恕”道概括人际交往的核心: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十个字道尽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至今仍被广泛认可。
3.作品点评
这十则语录皆为格言警句,每则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内容不仅丰赡多元,语言表达亦各具特色——句式规整有序,声韵协调自然,诵读时流畅朗朗,更兼具动人的感染力。
背景
此篇文本源自儒家经典《论语》。该书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整理编纂而成的语录体著作,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语录,最终成书于战国初期。